《——【·前言·】——》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和珅握着那份"保命诏书",手在颤抖,打开后,只有三个字,这个曾经权倾天下的男人,瞬间明白了一切。
孤儿到权臣的蜕变三岁丧母,十岁丧父,和珅的人生开局比想象中更惨。
西直门内驴肉胡同,破旧的四合院,和珅拉着弟弟和琳的手,看着父亲常保的棺材被抬出门,邻居们议论:"常保好歹是个副都统,怎么死后连块像样的墓地都买不起?"
九岁时,和珅被选入咸安宫官学,老师吴省兰第一次见他就震惊了:"这孩子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都会写。"
展开剩余89%更关键的是,和珅有种特质,能准确感知别人的情绪变化。
乾隆三十八年午后,二十三岁的和珅站在乾清门外,身穿三品侍卫服,太监急匆匆跑来:"皇上召见!有个犯人越狱了。"
乾隆正在发愁:"朕随口吟了几句《论语》,问你们什么意思,一个个都哑巴了?" 殿前侍卫们面面相觑,大多是武将出身,读书不多。
和珅上前一步:"启禀皇上,您刚才引用的是'虎兕出于柙',意思是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不能怪老虎犀牛,只能怪看守人失职,皇上是要追究看守责任。"
乾隆眼睛一亮。
从这一刻开始,和珅的人生彻底改变。 两个月后,户部侍郎;再过两个月,军机大臣;又过两个月,内务府大臣,连升三级,史无前例。
和珅的办事能力确实过人,乾隆交给他的每件事,都完成得漂亮,更重要的是,他懂察言观色。
乾隆咳嗽一声,和珅立刻递上痰盂,乾隆皱眉,和珅马上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有一次,乾隆在看《孟子》,天色渐暗,看不清注释:"和珅,点灯。"
和珅上前:"皇上想看哪句注释?" 乾隆告诉他后,和珅当场把整本书的注释全部背出来,一字不差。
乾隆彻底被征服了。
乾隆四十五年四月,更大的惊喜等着和珅,"朕要把十公主许配给你儿子丰绅殷德。" 和珅当场跪下,泪流满面,从此,他不只是宠臣,还是皇亲国戚。
从反腐先锋到贪腐巨蛀转折点来得很突然。
乾隆四十五年,云南总督李侍尧被举报贪污,乾隆派和珅去查办。
到了云南,和珅发现案情复杂,李侍尧是老狐狸,下属们都闭口不谈。
和珅想到一个办法,抓李侍尧的管家赵一恒。 "主子做什么,管家最清楚。"
赵一恒被带到审讯室,和珅亲自上阵,软硬兼施,先是好酒好菜招待,然后话锋一转:"李侍尧已经供认了,就差你来对质,识时务者为俊杰。"
赵一恒扛不住了,竹筒倒豆子,全招了。 "李大人借办贡品的名义,向下属要钱,收了钱又要回珍珠,光这一项就有三万多两银子。"
和珅拿到口供,立刻扩大战果,把李侍尧的其他下属都叫来,当众宣读赵一恒的供词,这些人一看事情败露,纷纷检举揭发。
李侍尧被押解回京,抄家时,查出金银珠宝共901项,和珅亲自押送这些财物回京。
路上,和珅第一次动了心思:"这么多财宝,少一点谁知道?" 他偷偷截留了一部分,尝到甜头,就停不下来了。
回到京城,乾隆大加赞赏,封户部尚书,御前大臣。
从此,和珅开始了另一种人生,白天查办贪官,晚上自己贪污,一边高喊反腐,一边疯狂敛财。
乾隆看在眼里,心知肚明,为什么不管?
第一,和珅确实能干,国库空虚时,和珅总能想办法弄到钱。
第二,乾隆需要和珅这样的人分担骂名,皇帝好大喜功,花钱如流水,民怨四起怎么办?有和珅背锅。
乾隆晚年,和珅创立了一个制度:议罪银。
官员犯罪后,可以用银子抵罪,罪轻少交,罪重多交。表面上是为国库增收,实际上大部分钱进了和珅腰包。
连纪晓岚都交过议罪银,因为得罪了和珅,被发配边疆,交了银子,就免于流放。
和珅的贪污手法越来越精细,他开当铺,放高利贷;开银号,垄断金融;建煤窑,控制能源,各种生意都有他的份。
二十多年间,和珅建立了庞大的贪腐帝国,下至州县小吏,上至各部尚书,都要给他送钱,不送?升不了官,还可能丢官。
太上皇驾崩,新帝清算开始乾隆六十年,乾隆禅位给嘉庆,表面上退位,实际上还是太上皇。
嘉庆心里憋着一团火,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是傀儡,所有重要决定,都要请示太上皇,而太上皇身边,站着和珅。
有一次朝会,嘉庆提出一个建议,和珅当场反对:"此事不妥,需要再商议。" 嘉庆脸都绿了,一个臣子,竟敢当众驳皇帝的面子。
嘉庆忍了三年,等待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和珅在金銮殿上痛哭流涕,比嘉庆这个儿子哭得还伤心,嘉庆冷眼旁观:"演戏谁不会?看你能演到什么时候。"
乾隆的葬礼还没结束,给事中王含孙就上奏了,弹劾和珅的二十条罪状。
嘉庆等的就是这一刻,正月初八,一道圣旨传到和珅府:"革职查办,即刻下狱。"
和珅傻眼了,这么快?老皇帝尸骨未寒,新皇帝就动手了?
抄家开始了,嘉庆派了几十个人,分头行动,抄出来的财物惊人: 黄金五百八十万两、银元宝五万个、金碗碟四千多件、房屋三千间、土地八千顷。 总价值:八亿两白银。
当时清朝一年的税收,只有七千万两,和珅一个人的财产,相当于国家十五年的收入,民间有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保命诏书"的真相正月十三,嘉庆公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每一条都是死罪,二十条加起来,够死一百次了。
正月十八,最后的审判来了,廷议的结果:凌迟处死,千刀万剐,最残酷的刑罚。
和珅在狱中,绝望了,忽然想起什么,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个黄绢包,这是乾隆临终前悄悄给他的。 "危急时刻,打开看看。"
和珅小心翼翼地解开绸带,里面是一张纸条,乾隆的亲笔。
三个字:留全尸。
和珅愣住了,这就是所谓的"保命诏书"?不是保命,是保尸体,乾隆最后的恩典,就是让他死得体面一点。
和珅苦笑,自己跟了乾隆二十多年,最后得到的,就是这三个字。
当天晚上,消息传来,固伦和孝公主和刘墉上奏,建议改凌迟为赐死,理由是:和珅毕竟是先朝重臣,应留些体面。
嘉庆同意了,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因为那三个字,乾隆的遗愿,他还是要尊重的。
狱卒送来一条白绫,和珅接过,没有挣扎,他知道,这是最好的结局了。
临死前,和珅写了一首诗: "对景伤情实堪悲,问君何事到今时。追思往昔享荣华,自比古来谁若我。"
绳索套在脖子上的那一刻,和珅想起了童年,驴肉胡同里的破房子,和琳怯怯的眼神,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好好读书,别走歪路。"
自己走了歪路,而且越走越歪,再也回不了头。
和珅死了,年仅四十九岁。
关于"保命诏书"的传说,从此流传开来,有人说真有其事,有人说纯属虚构,史书上查不到确切记录,真相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和珅的死,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
权力如何腐蚀人心?一步错,如何步步错?巅峰时的辉煌,为何成了坠落时的加速器?
这些问题,值得每个身处权力场的人深思。
和珅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制度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一个皇帝需要一个和珅;一个和珅,毁掉一个朝代。
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也是历史给我们的警示。
发布于:山东省炒股配资平台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