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的投诉举报:扼杀教育热情,伤害孩子未来
当下,教师被家长或学生投诉举报的现象愈发普遍,其中不乏夸大、扭曲甚至虚构事实的案例。这种泛滥的投诉举报,不仅加剧了家校矛盾,严重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更令人担忧的是,它正在悄然扼杀孩子们宝贵的学习机会,最终伤害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未来。
深圳一位小学教师因使用戒尺惩戒调皮学生,便遭遇了长达37天的“连环投诉”。即便教育局调查后确认教师行为并无过错,家长仍不依不饶。结果,整个班级老师被迫“摆烂”,课堂纪律涣散,作业取消,学生成绩直线下滑,短短两个月便从年级中上游跌至垫底。这并非个例,它赤裸裸地展现了过量投诉举报的恶果:教师畏惧,课堂失控,学生受损。
展开剩余64%一位山东教师的经历则更显讽刺。一次普通的夜宵烧烤,朋友圈照片却引来了家长的12345举报,理由是“老师晚上还在外面,第二天无法好好教学”。 面对突如其来的投诉,这位教师只能无奈买单离开,原本愉悦的夜晚,瞬间蒙上阴影。这看似一件小事,却折射出当前教育领域中弥漫的焦虑与不信任。家长们拿着放大镜审视学校和老师,对任何不满都毫不犹豫地进行举报,使得教师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选择“摆烂”或辞职,以逃避无休止的压力。
表面上,这些家长和学生似乎在为自身权益发声,维权意识强烈。然而,过度且不合理的投诉举报,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和改正错误的机会。 它破坏了家校关系,消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损害的,是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问题的根源在于,许多家长和学生并不清楚何种情况可以进行投诉举报,何种情况则属过度。因此,主管部门有必要建立更完善的机制,主动筛查不合理的投诉,改进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减轻教师的负担,避免产生抵触情绪。投诉举报平台不应仅仅是“传声筒”或“放大器”,更应积极促进家校沟通,化解矛盾,实现良性互动。
理想状态下,学校、教师和家长、学生之间应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然而,现实远非如此理想。因此,主管部门更应积极作为,采取有效措施,为学校和教师“减负”,促进家校和谐,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仅仅是维护教师权益,更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避免教育热情被扼杀,避免孩子们因为过度的投诉举报而失去宝贵的学习机会。
"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炒股配资平台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