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多月闭馆改造后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万众瞩目中再度开放。新展《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用焕然一新的展陈、前沿的互动体验和珍贵史料,吸引着不同年龄的观众前来观展,接受一场震撼心灵的精神淬炼。其中,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年轻观众尤为引入注目——他们有的是刚刚经历高考的准大学生,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有初入职场的新人,带着对责任的深刻思考。他们带着各自的憧憬与追问走进主题展,在泛黄的家书前驻足,在复原的场景中凝视,在互动屏幕上轻触,通过前辈青年的卓越事迹,寻找着各自的答案……这场与烽火抗战时期青年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与觉醒。
青春与信仰的双重奔赴
在第3部分第4单元展区,来自北京大兴区的赵子欣在《我要去延安》雕塑群像前停下脚步。雕塑上的青年男女神情专注、步履坚定,象征着抗战时期无数有志青年追寻光明、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历史洪流。
展开剩余86%一侧墙上的历史照片和文字,详细记录了各地青年、知识分子、妇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动人身影。那时的延安,是无数热血青年追寻理想的方向,他们或翻山越岭,或漂洋过海,最终在延安这块革命圣地,汇聚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
刚刚大学毕业的赵子欣,正在探寻人生的下一个节点。对于她来说,这次观展更像一次“精神上的自习”。在这里,赵子欣能感受到一种力量,那就是理想与信仰。
在第3部分第4单元展区一隅,一份冼星海的入党申请书吸引了众多青年观众驻足。虽然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清晰有力。
时间拉回到1939年。当年春,冼星海与同在延安的诗人光未然合作,一气呵成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5月11日,在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随着指挥棒有力地挥动,惊天动地的歌声震撼着人们的心胸。唱到终曲,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毛泽东也连声赞扬:“作品写得好!很激动人心!”
此后,在延安各种集会上,几乎无处不响彻“怒吼吧,黄河”的激越歌声。《黄河大合唱》像一支永远震响的号角,鼓舞人们为民族解放事业前仆后继。
“那个年代的青年,其实和我们并无二致。”赵子欣通过观看展览,越来越理解了“这才是青春最动人的模样”这句话的深意,那时的有志青年选择了为信仰奔赴延安,将才华和热血都融进民族解放的大潮。而对于新时代的青年而言,信仰和理想依然是最耀眼的灯塔。
家书字字重千钧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第1部分展区展柜旁,从北京通州区特意来看展的陈阳被赵一曼烈士的家书吸引驻足,今年5月14日,他刚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成人典礼,典礼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提到了赵一曼烈士的故事。
此次展览,还首次展出赵一曼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的详细档案。赵一曼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组织派遣奔赴东北前线抗日。1935年冬,她在掩护战友时不幸被俘,虽身负重伤、经受酷刑,仍坚贞不屈。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黑龙江珠河县(今尚志市)英勇就义。报告原为总结赵一曼被俘期间逃走未遂的“教训”,却无意中真实记录了她忠于理想、视死如归的英雄壮举。
透过透明玻璃,陈阳凝视着首次公开展出的珍贵文物,字字如刀刻般坚毅。
“每次看到这种家书,都忍不住心头一紧。”陈阳说,“这些普通的纸张,承载的是信仰的重量,是一个人对家国的热爱和担当。”
抗战家书是指1931年至1945年14年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等官兵,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官兵,社会各界民众以及华侨华人等写给家人和亲友的书信。展览首次把左权、赵一曼等英烈的家书,转化为可以沉浸式体验的内容,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一封封家书中的壮志丹心。第2部分展区的“抗战家书视听空间”选取了10封家书段落,用配音朗诵的方式,带领观众穿越历史硝烟,走进抗战英烈的精神世界。这里的布置静谧而温暖,墙上投影着革命影像,伴随着柔和的朗读声,不少青年观众停下脚步,静静聆听着。
互动中感受青春使命
不同于传统的历史展览,本次展览特别增加了许多互动体验,让青年们深度参与其中。
第3部分展厅设置了互动触屏装置,只有答对相关历史问题,才能领取一张特别的“通行证”。不少年轻人聚在屏幕前认真讨论,有的还现场查找资料、讨论分析。“这个小功能设置得很有意思,互动性很强。”来自北京海淀区的企业职工汪新雨用手机将获得的通行证拍了下来, “这张证书很特别,值得纪念。”他说道。
令汪新雨深受震撼的,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深切缅怀抗战英烈”专区。在这个区域,馆方用AI技术修复了烈士肖像,原本模糊的黑白照片,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变得清晰。星空顶下,每位烈士的笑容明亮温暖,汪新雨仰头凝望许久,“有不少英雄牺牲时还是青年,和我们没什么不同,他们在那个山河沦丧的时代坚定地选择了民族大义。”
抗战馆出口处的文创空间人潮涌动,专门设计的历史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汪新雨买了一个平型关机枪阵地的文创笔筒准备送给父母,“纪念品非常有历史意义,造型也十分有趣。”
观展结束后,汪新雨与好友们在抗战馆门前留影, “这是一次难忘的参观。”他说,“更是一次青春的洗礼,我们与历史有了真正的对话。”
历史从未远去,精神永续传承。青年们在这里读懂了何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何为“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何为“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团结。这些镌刻在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正通过这场展览完成代际传递,化作新时代青年披荆斩棘的动力源泉,必将激励当代青年以先辈为榜样,勇担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行,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青春华章。
撰稿:付善元 黄新伍
编辑:黄新伍
设计:陈严烁
审核:亢 宁
监制:赵建军
发布于:北京市炒股配资平台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