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第二条线索:二王手札等摹本
另一条线索聚焦于二王墨迹的摹本。在众多摹本中,我们将 “神龙本”《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奉为正宗。究其原因,“定武兰亭”(欧阳询临)与 “褚遂良本” 皆为临本,无论古人对它们如何赞誉有加,相较于真迹,它们终究难免失实。更何况,欧阳询与褚遂良二人的书法造诣主要彰显于楷书领域。
图片
《王羲之墨迹摹本全集联卷》向世人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何为 “行书” 的典范楷模,树立起一座千古传颂的行书典则丰碑。
除《兰亭序》摹本外,其余大多为行草书及草书摹本,诸如《丧乱帖》、《平安帖》、《何如帖》、《廿九日帖》、《寒切帖》、《鸭头丸》、《中秋帖》等。这些摹本与 “墨迹” 相比,着实逊色不少。其失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片
其一,笔画过于光滑,缺失了自然书写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那种 “涩劲”。这种 “涩劲” 犹如书法中的气韵,赋予笔画以生命力与质感,而摹本中却难觅其踪。
其二,笔画的起笔与收笔处所显现的 “笔触”,与墨迹相比,不仅失于真实,而且显得不够自然。起笔与收笔是书法笔画的关键节点,真实的笔触能传递出书写者的心境与笔法精髓,摹本在此方面却有所欠缺。
图片
其三,摹本线条的墨色较为凝重,而墨迹的墨色自然且相对浅淡,这一差异常易导致后人的误读。墨色在书法中承载着情感与意境的表达,不同的墨色效果会给观者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
其四,由于是摹本,对于其所反映的二王基本精神,我们需持审慎的怀疑态度。毕竟摹本在临摹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临摹者个人理解与技巧的影响,难以完全还原二王书法的本真神韵。
图片
然而,即便存在上述不足,摹本依然基本保留了二王书法的结构特点,以及书写过程中的行笔线路与笔法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清晰地反映出二王在书法技巧方面的奇妙组合,且几乎毫无 “破绽”,为后人研究二王书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第三条线索:《圣教序》刻本
第三条线索围绕《圣教序》及《阁帖》(魏晋部分)展开,其中又以《圣教序》为主。
图片
前两条线索所提供的有关二王的材料相对稀少,难以全面深入地破解二王书法的奥秘。而这一线索中的刻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与极具参考价值的内容。
《圣教序》留存了大量王羲之的字法,尽管其逼真程度不及墨迹与摹本,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王羲之书法的结构特点。由于该字帖是集字而成,其中收纳了许多《兰亭序》及其它字帖中的字,例如《兰亭序》中的 “会”、“外”、“领”、“崇” 等字,在《圣教序》中皆可寻得踪迹。
图片
通过将《圣教序》中所列出字例与《兰亭序》进行对比,我们便能清晰地知晓其失真程度。这不仅告知我们应以何种状态去临习《圣教序》,更提供了衡量临习效果好坏的标准。以此类推,整个《圣教序》便能在我们的研究与临习中 “鲜活起来”,成为探寻二王书法奥秘的重要指引。
《集王羲之圣教序墨皇本北宋拓》(中国国家版本馆藏)作为《集王圣教序》北宋早期拓本的核心代表,其卓越价值在于物质载体、笔法还原度、历史流传的三重完美统一。
图片
采用特制麻纸,纤维交织细密如罗纹,经千年仍保持柔韧。纸面涂布薄蜡形成“镜面效应”,使拓墨呈现三层渐变:字口边缘锐利如刀(浓墨堆叠)、笔画中段润如春雨(淡墨渗透)、飞白处透纸背肌理(枯笔飞渡)。这种工艺使王羲之的“锥画沙”笔意得以完整保留。以松烟墨混合鱼胶捶拓,墨色非单纯黑白,而是随光线变幻青灰→玄黑→紫褐的色谱。
图片
第四条线索:赵孟頫与米芾
第四条线索源于二王书法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二王书法恰似一个完美无缺的太极图,笔法应用含蓄内敛,行笔流畅自然,结字变幻无常,风格丰富多变,着实令人难以捉摸,仿佛找不到进入其书法世界的 “入口”。
鉴于此,我们只能从二王书法的 “延续者” 身上寻找线索。因为这些书家虽不及二王那般笔法高妙,但他们师从二王,在书法创作过程中难免会 “露出马脚”。
图片
赵孟頫,这位元代复古书风的领军人物,他的书法,乍看之下,颇得 “二王” 之形,然而细品却觉 “味薄”。此中缘由,固然与墨迹本身的特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或许还在于其他因素。严格来讲,他仅仅获取了二王书法的外在形貌,其书风所传达出的意趣,相较于二王的摹本,已然有所 “扭曲”。而且,赵孟頫的书法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笔法虽有可观之处,却缺失了二王书法那种变幻莫测的 “魔幻” 魅力。
图片
《赵孟頫致中峰和尚11札》承袭王羲之内擫笔法精髓:起笔多露锋轻入,如《俗尘帖》中“顿”字点画尖锋切入,旋即转为中锋行笔,再现《兰亭序》“之”字起笔的含蓄灵动;收笔则借鉴王献之外拓张力,如《醉梦帖》“梦”字末笔纵逸出锋,与《中秋帖》“復”字外拓笔势同源。
图片
二王笔法中方折与圆转的辩证关系被赵氏巧妙融合:如《南还帖》“歸”字右部方折顿挫如王羲之《丧乱帖》“痛”字,而“還”字走之底圆转流畅则取法王献之《鸭头丸帖》绞锋技法。这种“方为骨,圆为肉”的处理,正是对二王“内擫外拓互补”法则的实践。
图片
赵孟頫书法在笔法与结构的丰富性上稍显不足,然而宋代的米芾却截然不同,素有 “米鬼” 之称。米芾为人行事奇崛险怪,从不因循前人的轨迹。若说赵孟頫的书法气息温和,尽显 “文质彬彬” 的君子风范,那么米芾的书法则呈现出一种 “外露” 的特质,以 “刷字” 著称。他将二王书法的结构与笔意表现得更为直观,着重强调 “字之八面”,使得书法的空间感与立体感跃然纸上。
图片
米芾的书法,恰似大开大合的 “外家拳”,招式清晰明了,变化丰富多样,仿佛生怕旁人不知其 “套路” 的繁杂精巧,真可谓将变化演绎到了极致。如此一来,他似乎将通往二王书法的 “门径” 进一步拓宽,让后人更容易一窥二王书法的堂奥。
图片
对于学习二王书法而言,米芾的书法是一道关键的关卡。研习米芾的作品,能够有效锻炼我们对笔法的掌控以及对充满动态势态的结构的把握能力。然而,若要更为深入地探究二王书法的精髓,踏入其核心殿堂,还需经历一番 “洗礼”。而承担这一 “洗礼” 重任的,便是孙过庭的《书谱》。这就如同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在登基之前,必须经历一番严苛的 “礼仪” 培训。唯有遵循严格的程序,方能具备君临天下的威仪与法度,从而令众人信服。
图片
《书谱》巧妙地融合了法度与情性,其兼具的双重特质,恰似唐代吴道子的画作,既饱含激情,又不失理性。它既有庄严肃穆的庙堂之气,又有远离尘世的空灵缥缈之味。相较于米芾,孙过庭更胜一筹,正如《书谱》中所言 “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使一家后进,奉以规范”,为后人学习书法树立了典范。
图片
经过对赵孟頫、米芾以及孙过庭的深入研究之后,我们对二王书法的理解,仿佛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豁然开朗。如此一来,面对二王书法,我们便不再感到迷茫与错乱,而是清晰地知晓有诸多方面值得深入探索。在吸收王书的养分时,也能够更加主动且有所取舍。即便遭遇难以理解的 “疑问”,也能够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反复的推敲。
图片
通过对这几条线索的探寻来理解与把握二王书法,犹如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总体方向。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二王及其传承者的具体作品进行分析,才更具积极意义。尤其是在笔法与结构等关键方面的剖析,将变得切实可行,而非每日对着二王字帖盲目苦练却一无所获。
我们将《王羲之墨迹摹本全集联卷》、《集王羲之圣教序墨皇本北宋拓》、《赵孟頫致中峰和尚11札》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王羲之墨迹摹本全集联卷》、《集王羲之圣教序墨皇本北宋拓》、《赵孟頫致中峰和尚11札》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平台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