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抱雪斋独步天下的文字考古学,商代的甲骨文是源自一万年前浙江上山文化的文字。如下文:
全体中国人注意:我们使用的文字从哪来?抱雪斋文字考古学纲要
商代甲骨文里的诸多器物都是象形的写法,而这些象形文字都是可以找得到原型的。而且这些文字的原型都远远早于商代。
比如“豆”字,就起源于浙江上山文化一万年前的陶器豆。详见下文:
从“豆”字再论甲骨文是浙江上山文化有虞氏创造的文字
比如“酉”字,就起源于浙江上山文化一万年前的尖底瓶。详见下文:
尖底瓶与中华文明的来龙去脉真相:从浙江上山到河南安阳,有图有真相!
至于周易的“易”字,同样也是起源于浙江。
在甲骨文里面,“易”字的造型是从一个单耳陶杯里面朝另一个杯子里面倾倒液体。如下图所示:
图片
西周早期的金文里,这两个杯子就简化成了一个杯子。如下图所示:
图片
把这个杯子再简化一点,就只剩下一个杯子的把,还有顺着杯壁下流的三点水,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模样,甚至被有些人误认为是只鸟。如下图所示。
图片
图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甲骨文和金文“易”字的器物原型,是一种单把、高脚、深腹的容器。
这样的容器是否存在过呢?
当然。
抱雪斋此前查找“易”字的原型,只找到了大汶口文化的陶杯与“易”字造型最为接近,所以写了下文。
再论“易”字起源:竟然是来自大汶口文化的陶器!
如今,抱雪斋发现了比大汶口文化陶杯年代更早,和甲骨文“易”字造型更加相似的陶器。
那就是这个。如下图所示:
图片
可以对照一下甲骨文和金文里的容器造型:
图片
图片
这个陶器属于河姆渡文化二期,1996年出土于鲻zī山遗址,现藏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该器属于饮食器具类,通高12.8厘米,口径8.0厘米,原来命名是“侧把簋”——但这明明是个倒液体的杯子,而且大概率是个酒杯。
河姆渡二期文化,距今大约6200—5900年,鲻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丈亭镇鲻山麓,姚江东岸台地,位于河姆渡遗址东北约10公里,是河姆渡文化二期的典型聚落遗址,与河姆渡、田螺山共同构成姚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群。
姚江,又名舜江,与虞朝最后一任天子虞舜有关。黄宗羲就说:
“今余姚上虞两县皆以舜得名。其水经余姚者,曰姚江,亦曰舜江。……舜之古迹在此两县为最多。”
按照抱雪斋全球独家首家提出的虞夏万年论,尧舜禅让的时间是在距今1.1万年以前,地点就是在余姚和上虞所在的上山文化区内。详见下文:
《尧典》天象重释:抱雪斋独家图文实证中华文明万年源流
1.1万年以前开始的上山文化陶器上,已经发现了成熟的易卦,实证浙江上山文化区是易学起源地。如下图所示。
图片
上山文化,也是地球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地,华夏文明的真正起源地。
从距今1.1万年前开始,浙江上山文化的文字和文明包括易学,不断向外扩散,大汶口文化出现的“易”字形陶杯,同样也是从浙江北上传播的。
因为浙江,在距今1.1万年以前是舜的都城所在,也是大禹的都城阳城所在。一直到距今5300—43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浙江一直都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和王都所在地。
这里,就是夏朝!
图片
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之“文物里面读《周易》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平台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